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京剧与八大胡同
来源:个人图书馆-胡同里的溜达     时间:2023-07-12 09:05:58

这嗑儿唠的,八大胡同不是风花雪夜之地吗,难道和咱的国粹有染?您猜对了,八大胡同的缘起与风尘女子无关,而给胡同里带来风月的正是乾隆年间进京的徽班。

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乾隆爷祝八十大寿起,以唱“二黄(簧)”和“昆腔”为主的徽班陆续进京。历经嘉庆,道光年间与来自湖北的以唱“西皮调”和”二黄(簧)”为主的汉调融合,又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了“皮黄戏”(京调),就是如今的国粹京剧。光绪二年(1876)“京剧”的二字首次出现在《申报》的版面上。

昆曲《游园惊梦》剧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秦腔《玉堂春》剧照

京剧《锁麟囊》剧照 左侧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

在这过程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家徽班贡献突出,名声显赫,被称作“四大徽班”。其中“三庆班”的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人称“老生三杰”,这些第一代京剧大师也被视为京剧的创始人。

四大徽班进京后先后在前门外落了脚,“三庆”落在韩家胡同,“四喜”在陕西巷”,“春台”在百顺胡同,“和春”住在铁拐李斜街,前三条胡同就是日后“八大胡同”中的三条。 许多教戏师傅的寓所堂号也都集中在“八大胡同”里,如朱霭云的云和堂(梅兰芳曾在此学艺),程长庚的四箴堂,谭鑫培的英秀堂。另外当年的各路名角大多也都住在八大胡同一带。四喜班的老板兼须生时小福,春台班的老板兼须生俞菊笙住在百顺胡同,梅兰芳在李铁拐斜街,春台班的掌门老生余三胜住在石头胡同61号,与谭鑫培并称“京剧二妙”,“四大名旦”都曾拜在其门下的王瑶卿住在培英胡同20号,杨小楼故居在笤帚胡同39号。樱桃斜街65号是民国年间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为理事的”北平梨园公会”,京剧名伶的摇篮—“富连成”科班就在如今胭脂胡同南口西侧的晋阳饭庄。

百顺胡同

从徽班进京开始到京剧的形成,发展,直至日后的繁荣以及从“老生三杰”到“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几百号京剧艺人都在八大胡同这片地界儿留下了数不清的痕迹,从诸多意义上说,这里就是京剧的发源地。

康熙年间朝廷立了规矩,当朝官员严禁出入烟花场所,内城也不得设立戏院及风月场所。一些达官贵人不敢抗旨去青楼妓院等风月场所,就跑到八大胡同的戏班找“相公”(也叫像姑)厮混,一来二去,徽班所在的这些胡同就成了声色犬马之处。到了民国,妓院成了依法纳税的正当营生,不少风月场所顺势就在这片地界挂牌营业,这才有了坊间的“八大胡同”之说。1949年11月21日,公安部长罗瑞卿下令查封妓院,一夜之间包括八大合同在内的北京城两百多家风月场所从此销声匿迹。

实际上当年这一带的花柳巷也远不止这八条胡同,只是由于这八条胡同里的场子档次较高,生意红火成了行业代言。再后来“八大胡同”日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中风花雪月的主旋律,很少有人再提起它们曾亲身见证和经历了那段京剧由鱼龙混杂的徽班化茧成蝶变作国粹的风雨沧桑和艰辛历程。

下期预告:

陕西巷 (上) :传说中的“青楼”——清吟小班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